主页
知识大厅
搜索
账户
充值
常见问题
德育教育科目试题:
公共生活的特点
学校即社会的原则要求
伦理论证的根本依据,是事实,而不是价值取向或规范取向
说服比压服需要较长的时间,效果却比较牢靠,是因为
诚实守信
我国“大德育”的合理性表现在
教育依赖于学习,没有学习,便没有成功的教育
个人、社会、学校取向的道德教育是一致的,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近代德育诉诸个体对权威和习俗的盲从,强调行为习惯的训练,是非理性德育
关于美德是否可教有以下几种观点
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
东西方界定“德育”外延的三种抉择
榜样
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高,更难实现
中西学校德育内容的不同
个人需要道德主要因为
6关于教育概念说法正确的是
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规范性用语是
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三层次的功能应表述为
学生上课穿拖鞋、遇见老师不打招呼,正是学生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
对待恶,我们采取非结果论的方式,论“心”不论 “迹”,抑制“恶意”,但不苛责“恶迹”
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大德育观)的原因
对德育外延的合理界定,那些提法较为合理
教育就是管理和改造
苏格拉底和杜威所说的关于善的知识是指
学校德育内容在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
心理咨询与道德教育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是说
手段是相对于一定的目的而言的。手段因而与目的联系在一起,不与目的相联系,就失去了作为手段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末页
共
389
条记录 第
3
页/共
13
页
本网站数据均来自互联网 --2018